Agent实践经验总结
人工智能 Agent 的浪潮正席卷而来,它承诺了一个能够自主理解、规划并执行复杂任务的未来。然而,从酷炫的 Demo 到稳定可靠的生产环境应用,中间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。构建一个真正高效、稳定且经济的 Agent,其实是一场回归工程本质的实践。
本文将剥离喧嚣,融合两大核心视角,为您提供一套从顶层设计到技术细节的 Agent 构建指南。我们将首先探讨构建 Agent 的四大基本支柱,然后深入剖析在实践中最为棘手的“长上下文(Long Context)”管理难题,并提供五大实战策略。
第一部分:Agent 设计的四大核心支柱
在动手之前,我们需要明确四个基本原则。它们是 Agent 系统能否落地的基石。
1. 规划能力:指令是蓝图,而非愿望
Agent 的规划能力,本质上高度依赖我们为其设计的指令(Prompt)。
核心观点:不要高估当前 LLM 的复杂推理与自主规划能力。切忌将一个复杂的任务作为一个整体直接抛给 Agent。
错误做法:依赖 Agent “自主拆解”任务。
推荐做法:人工预先拆解复杂任务。通过结构化、分步骤的清晰指令,引导模型完成每一步,而不是让它去猜测该做什么。您的角色是“架构师”,为 Agent 设计清晰的执行蓝图,而不是“许愿者”。
法则一:规划不是“交给模型”,而是“引导模型”。
2. 执行能力:Function Calling 是命脉
Agent 的价值在于它能与外部世界交互,而这完全依赖于其调用工具(API)的能力,即 Function Calling。
核心观点:工具调用的准确性是 Agent 的生命线。不同基座模型的此项能力差异巨大。
行动要点:在技术选型阶段,必须严格测试和评估备选模型的 Function Calling 准确率。可以参考权威榜单,如 Berkeley Function Calling Leaderboard (BFCL)。
现实警示:即便是 GLM4.5 这样的榜单中的顶级模型,其准确率也远非 100%(在 BFCL 上约为 70.85%)。这意味着每 10 次调用就可能有 2-3 次失败,这在许多生产场景中是不可接受的。
法则二:工具调用不是“有就行”,而是“准才用”。
3. 架构哲学:如非必要,勿增实体
在技术圈,“酷”常常成为过度设计的诱因。多智能体(Multi-Agent)系统就是典型例子。在引入复杂性之前,请先冷静评估其必要性。
让我们以一个常见的“客服自动退款”场景为例:
过度设计(多智能体方案):
Agent A:理解用户意图。
Agent B:查询订单。
Agent C:判断退款策略。
Agent D:执行退款并回复。
结果:高延迟、高成本、调试复杂、高风险。
极简且高效的方案:
核心流程:
单轮 LLM 调用 + JSON Schema 强校验 + 后端工具调用 + 人工安全确认(针对高风险操作)
结果:成本低于 $0.002/次,延迟约 1.2 秒,系统稳定、可扩展。
在这个场景下,任务流程是固定的,不需要动态规划或自我反思。多智能体系统纯属过度设计。
法则三:复杂 ≠ 高级,简单 ≠ 低能。适配场景才是关键。
4. 记忆机制:双轨制打造“成长型”大脑
一个健壮的 Agent 需要记忆来维持上下文并不断成长。
短期记忆(上下文记忆):通过在 Prompt 中维护一个“状态记录”,如“已完成任务”、“目标”、“待办任务”,来确保任务执行的连贯性,避免“失忆”。
长期记忆(持久化记忆):
事实性记忆:通过 RAG (检索增强生成) 实现,让 Agent 能查询产品文档、历史数据等。
程序性记忆:通过 微调 (Fine-tuning) 实现,将成熟的 Prompt 模式固化为模型的“行为习惯”,或定制其独特的语言风格。
短期记忆是 Agent 执行任务的基础,而长期记忆则让它“越用越聪明”。这个“短期记忆”,即模型的上下文窗口,也正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。
第二部分:深度剖析——驾驭长上下文的五大实战策略
随着 Agent 与用户交互轮次增多、工具调用结果堆积,上下文窗口会迅速膨胀,并引发一系列问题:关键信息被稀释、前后信息冲突、幻觉“中毒”、甚至因大量重复文本导致“行动瘫痪”。
以下五种策略,能有效帮你驾驭长上下文,为你的 Agent “减负”和“聚焦”。
策略一:卸载 (Offload)
核心思想:不要将工具返回的所有原始信息都塞进上下文。将它们“卸载”到外部存储(如文件、数据库),然后只将一个轻量级的“指针”(如摘要、文件名或ID)返回给模型。
类比:我们记住的是“某本书里讲过某个概念”,而不是记住整本书的内容。当需要时,我们再根据“指针”去翻书。
应用:将 Agent 的 TODO List 存入文件并持续更新;让子 Agent 将研究成果写入文档,而不是在对话中冗长地汇报。Agent Memory 本质上也是一种特殊的 Offload。
策略二:检索 (Retrieve)
核心思想:我们所熟知的 RAG。通过精准检索,只将与当前任务最相关的信息动态地加载到上下文中,保证“喂”给模型的都是高质量信息。
实践路径:
传统 RAG:从向量检索到混合搜索、图 RAG 等,适用于知识库、文档问答。
代码/日志场景:返璞归真,通过 Agent 调用
grep
/find
等命令在文本索引(如llms.txt
)中查找信息,效果有时出奇地好。
妙用:在 Agent 每完成一步后,重新
Retrieve
一下它的 TODO List,这能起到“反复提醒、保持聚焦”的作用,避免它在长流程中“走神”。
策略三:压缩 (Reduce)
核心思想:通过各种手段主动裁剪和精炼上下文内容。
常见手法:
预处理工具输出:将 HTML 搜索结果转为 Markdown,或用另一个小模型先对内容进行总结。
总结历史对话:当上下文过长时,用 LLM 对早期的对话历史进行总结。但这需要极高的总结质量,否则可能丢失关键信息或引入新的幻觉。
保留错误信息:一个有争议但实用的观点是,保留工具调用的失败日志和错误信息。这能让新一代的模型进行“自我纠正”,同时也对后续要讲的“缓存”策略更友好。
策略四:隔离 (Isolate)
核心思想:“分而治之”。如果一个任务的上下文压力过大,就将其拆分为多个子任务,分配给不同的子 Agent。每个子 Agent 拥有自己独立、干净、聚焦的上下文。
适用场景:
天然并行的“只读”类工作,如分头进行网页资料检索、代码库阅读。
通过代码沙箱隔离执行环境。让 Agent 生成代码在沙箱中运行,大量中间状态(如图表、数据文件)都保留在沙箱内,只将最终的关键结果返回给 Agent。这极大地减轻了 LLM 的上下文负担。
策略五:缓存 (Cache)
核心思想:这是一个关乎成本和性能的工程策略。LLM 推理时,对已处理过的 Token(前缀)可以缓存其键值对(KV Cache),从而在后续生成时大大加快速度、降低成本。
行动原则:确保每次 LLM 调用的上下文“前缀”尽可能保持一致。
设计要点:
将系统指令、工具定义等固定内容放在 Prompt 的最前面。
将用户输入、历史消息等动态变化的内容放在末尾。
谨慎使用修改或删除历史消息的操作,因为它会破坏缓存的连续性,导致缓存失效。
总结思考:
构建一个强大的 AI Agent,其核心不是追求最复杂的架构或最“自主”的幻觉,而是回归到扎实的软件工程原则:
清晰的规划:你来设计蓝图,Agent 负责执行。
可靠的执行:严格测试工具调用的稳定性。
简洁的架构:从最简单的方案开始,只在必要时增加复杂性。
智慧的记忆:主动、精细地管理模型的上下文窗口。
总之一句话,克制比炫技更重要,稳定比复杂更珍贵。